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,名字叫华表又称作“望柱”。华表上石犼蹲立,下面横插云板,柱身雕刻云龙,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,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,显得端庄秀丽、庄严肃穆,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。

华表究竟是什么东西?古代帝王创立它的本义何在?

华表是汉民族的传统建筑物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
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,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,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。

那时,官府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,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,后来的邮亭、传舍也用它作标识,它的名字叫作"桓木"或"表木",后来统称为"桓木",因为古代的"桓"与"华"音相近,所以慢慢读成了"华表"。

在这根木柱上,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,因此它又叫"谤木"或"诽谤木"。"诽谤"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,就是现代的提意见,所以它是中国最原始的“意见箱”。由此可见,华表的原始本义是用来搜集和表达民意的,是供老百姓发牢骚用的,目的在于对官府的行为进行臧否,对官员的权力进行制衡。由此可见,在那个时候,造谣毁谤是合理合法的,是被容许的公众行为。

后来,华表变成了“望柱”,它的含义发生了渐变。

据史书上记载,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,指示大路的方向,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。

不过,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,头向宫外;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,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,传说,这蹲兽名叫犼,性好望,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,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,它的名字叫"望帝出",犼头向外,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,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,它的名字叫"望帝归"。

此时的华表虽然演变成“望柱”,但仍含对帝王进行监督和规劝之意。

古代帝王对外宣称自己是神,但是,私下里他也认为自己是普通人,也会犯低级错误。为了防止自己犯低级错误,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对皇权进行约束。

比如,设置相府,巩固宰相的权力,就是对皇权进行分权制衡。古代的宰相不只有执行权,还具有决策权力。“相”的本义是树上有一只明亮的眼睛,是为盲者引路的人,引申为辅佐之意。可见,那个时候的帝王还是有自知之明,认识到自己难免会犯错误,必须设置宰相为自己导盲。

又比如,古代有完备的谏议制度,设置一干谏议大夫。谏议大夫就是专门监督皇帝的一举一动给皇帝提意见的人。于是就出现了“武死战,文死谏”的现象。在古代,大臣给皇帝提意见触怒了皇帝,被皇帝杀掉,这是名垂千古的幸事。大臣给你提意见,你把大臣给打死了,那么,你这个昏君的名声也就被固定下来了,你就会遗臭万年,所以,很少有皇帝打杀提意见的大臣。当然给小鞋穿、变相处罚是难免的。

再比如,古代有完备的弹劾制度,任何一个大臣都可以弹劾皇帝。当然,你弹劾皇帝是要付出代价的,所以,弹劾皇帝的大臣都是做好了被处死的准备,他们都是抬着棺材进行弹劾的。

古代的有些正直大臣是非常厉害的,他们有勇有谋,常常把皇帝整得无可奈何。比如,魏征就不仅常常把唐太宗整得下不来台,还亲自为唐太宗制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《皇帝守则》,唐太宗还必须把这个守则贴在床头。

明朝伊始,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发生巨变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乞丐皇帝诞生,他就是朱元璋。这个粗鄙的流氓皇帝什么事情都敢干。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那就是取缔相权。

自明朝伊始,华表的原始含义消失殆尽,此时的华表变成了“美丽的外表”,变成了纯粹的皇宫建筑装饰。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标志。此时,你见到华表,那就是提醒你,这里是皇家禁地,你必须小心翼翼,你必须噤若寒蝉。

自明朝伊始,中国的“权力制衡”沦落成为“子虚乌有”。

2015年是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年,这一年,“妄议”入罪,造谣入刑,这是中国历史政治的巨大倒退。

赞赏

从华表的演变妄议中国的“权力制衡”-焦点新闻微信赞赏从华表的演变妄议中国的“权力制衡”-焦点新闻支付宝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