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一些弘扬优良传统的活动上,经常组织一批人下跪,跪完老师跪父母,跪得父母和老师都十分感动,泪流满面。这种行为的发生概率仅次於给爸妈洗脚。

网路语言里,「跪」字也很流行,跪求、跪舔、给跪了……好像跪这件事,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技能点。

我不禁又陷入了韭菜一样不能自拔的深思:中国人是从甚麽时候习惯下跪的呢?

事情可能没你想的那麽简单。

在古代,「跪」是最礼貌的坐姿

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、椅子的,当然连桌子也没有,只有很矮的「几」。秦汉以前,人们「席地而坐」,坐时在地上铺上席。据考证,古人坐於席,正规的坐姿是两膝着地,两脚的脚背朝下,臀部压在脚後跟上,「正襟危坐」表示的就是这个坐法,相当於我们现在说的跪坐。

除此之外,采取这种坐姿还有对服饰的考虑。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穿着裤子,但通常穿着於袍服内,并不会把裤子露在最外面。初期裤子都是没有裤裆的,後来才出现了合裆裤。没有合裆裤,即使有凳子或椅子,坐姿都会暴露隐私部位,只有跪姿才能隐藏,显得文明有礼。

一些放松的坐姿,比如盘腿坐、叉开腿坐,或者抱膝而坐,都是很不雅的,最多只能私底下这样坐坐,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野蛮人。

我在这里多说几句,当时社会对这些个不雅的坐姿都意见很大,古籍中把这些坐姿与衰败的世风、得意忘形、放荡不羁和鬼怪之姿等等联系起来。当时社会尤其看中礼乐文化,强调坐有坐相,正确的跪坐坐姿带给人威仪之感,是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,与屈辱卑贱完全不搭边。

跪拜礼本来是一种对等的礼仪

古人的「坐」,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。理解了古人的这种坐姿,就很容易懂得跪拜这种礼仪。

古人在接待宾客过程中,每当「坐」着向客人致谢时,为了表示尊敬,往往伸直上半身,也就是古人说的「跽」,使坐变成了跪,然後俯身向下,有时要前额触地,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。对於跪坐习惯来说,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。当所有人都是面对面跪坐的时候,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。

「跪」和「跽」也就成了了先秦时人们人际交往中的必备礼仪。如《范睢说秦王》中的描写:秦王屏左右,宫中虚无人,秦王跪而进曰:「先生何以幸教寡人?」范睢曰: 「唯唯」。有间,秦王复请。范睢曰: 「唯唯」。若是者三。秦王跽曰:「先生不幸教寡人乎?」

战国时期的谋略家范睢觐见秦王,秦王请他赐教,与他面对面跪坐请求,诚意满满。一个当君王的做到这份上够意思了。而范睢呢,端着端着欲言又止,秦王就屡次三番地「先生有甚麽高见?」「先生有高见请赐予寡人呀?」……「先生……还是不肯赐教给寡人麽……」与此同时,由跪坐变为伸直身子长跪,又再变为跪坐。

我都被感动了。

这也只不过是古代君拜臣的其中一个小小的案例而已。那时候的君王是很忙的,大臣与君王见面,一般是君王先给大臣们一个一个行礼,然後大夥儿再一起还礼。而在先秦时期,无论是礼制,还是史事,都有君向臣「 拜」——也即行跪拜礼的记录。没错,就是君主向臣下跪拜。

在秦朝以後,中央集权加强,君对臣就变得比较怠慢了,比如大臣向君主行跪拜礼後,君主以起立予以还礼。不过这一时期皇帝仍保留有敬老的礼仪,要去地方上看望老人,行跪拜礼。先秦遗风尊师之礼也保留得比较多,西汉的张禹,曾是汉成帝的授业师,後任宰相。他退休以後,成帝不时派人慰问。张禹病时,成帝前来看望,「亲拜禹牀下」。

古时君臣坐而论道的情形也出於此,我再举个栗子,西汉文帝召贾谊谈论国事,文帝听得着迷,不知不觉以膝行挪动靠近贾谊所坐之席,贾谊也没甚麽特别的反映, 继续讲他的。可见当时,跪拜礼仍然是一种平等的礼仪。

自从有了椅子,一切都起了变化

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逝去。很快,椅子来了。凳子、椅子在中国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容易明确,但至少在唐朝时期已经开始普及,宋代而盛行,人们垂足而坐日渐普遍,古人席地跪坐成为历史陈迹。

有了椅子以後,跪和坐就有了高度的不平等,这个时候「跪」才有了一方居高临下一方卑微的意思。

但就算椅、凳发明之後,在元代之前,下对上、民对官、官对皇帝等,除了在正式场合需要行跪拜礼之外,一般也并不跪着。

我翻了一下《宋史》,其中记载,皇帝出巡时,只要不是「郊庙大礼」这样的隆重场合,一般就是「惟前有驾头,後拥伞扇而已」,而且「其侍从及百官属,下至厮役,皆杂行其道中」。不仅如此,老百姓还可以随便围观,「夹道驰走,喧呼不禁。所过有旗亭市楼,垂帘外蔽,士民凭高下瞰」,不仅不跪,还可以随便围观嬉笑,也没有人管。

康有为则对朝堂上的跪拜礼仪做过如下描述:「汉制,皇帝为丞相起,晋、六朝及唐,君臣皆坐。唯宋乃立,元乃跪,後世从之。」这里说的就是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,到了宋朝,皇帝仍坐,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。元朝进一步发展为臣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,明清沿袭而不改。

由明朝开始,由於尊君卑臣的强化,君主对臣下已表现为非礼对待的地步,其突出体现,便是明代对大臣们的「廷杖」—堂堂大臣在皇宫大殿上被扒了裤子打屁股。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,朱元璋时期,无论多大的官员,只要皇帝一不高兴,立刻就把他拖下去痛打一顿,打完了再拖上来,打死了就抛下去完事。

清代才是下跪最盛行的时代

中国人的跪,到清代才蔚为大观。

清代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极其繁冗的跪拜礼仪,仅跪拜就有一跪三叩、二跪六叩、三跪九叩。其中三跪九叩为最高,臣民对皇帝、皇帝跪皇太後都要三跪九叩。

与此同时,平民见官,也必须长跪,只有有功名之人,才格外开恩不跪;大臣见皇帝,也必须长跪。像我这种,出门就别想站起来了。

臣民不仅要长跪,还要磕头,磕得越向,表示诚意越高。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当时紫禁城的砖头下面,太监们埋了一些瓮。大臣贿赂太监,拜见皇帝时就被指到埋了瓮的砖头那儿,於是磕起头来声若洪钟,脑袋不痛,圣心大悦。如果不行贿,就得在实心地砖上磕头,头磕肿了也不向。

当然,如果大臣太老,也会因为皇帝的恻隐之心获得特别优待,不用跪在冷冰冰的地板上,而是跪在垫子上。乾隆时,七十多岁的太子少保、协办大学士、吏部尚书署理直隶河道总督刘於义曾奏事养心殿,因跪的时间太久,站起时踩到自己衣服角,一下摔倒在高高的御座下,因公殉职。

赞赏

中国人什么时候习惯下跪的-焦点新闻微信赞赏中国人什么时候习惯下跪的-焦点新闻支付宝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