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7日3名中国公民结束在越南旅游后从芒街口岸返回中国,在过关时据称因拒缴小费,其中一人遭殴打致伤,事件震惊国内,中国有关方面也及时启动了领事保护程序。
就此次芒街事件个案而言,案情尚在调查中,一些细节仍待厘清,过早下断语失之轻率;但就整体而言,中国游客在东南亚某些国家出入境时屡屡遭受“小费困扰”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中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小费的概念在服务领域也已近乎绝迹,但在其它一些国家还普遍存在收受小费的习惯,不过大多集中在餐饮之类第三产业中(如北美)。“窗口单位”普遍收取小费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一些前殖民地,在这些国家,这类小费索取目标针对几乎所有国家公民,是当地腐败的一个部分、一个缩影,由于“窗口单位”代表国家形象,即便这些国家中,除极个别之外,至少也承认这是一种不合理甚至丢人的现象。
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,情况却有很大不同:这些国家的海关、边防出入境工作人员,以往并没有、或很少有向旅客索取小费的习惯,而是在近年来中国兴起“出境游”、中国旅客密集出入后才渐成气候,且正如一些“过来人”反映,普遍存在“只针对”(综合切身经验和多数朋友反馈,应是“主要针对”中国人或长着中国人面孔者的问题。
对此一些朋友感到十分愤怒,认为这是“祖国撑腰不够”、“国家国际威望不高”所致,将根治“小费现象”的希望,寄托在中国政府有关方面“教训教训对方”上;也有人将之归咎于“中国人的素质低”、“中国人在当地与人争利”,主张“先反省自己”。
事实上,在这些“新兴小费国家”出现“只针对中国人”的小费索取习惯,很大程度上是“市场因素”所致。
首先,中国旅客较大多数发达国家旅客更喜欢携带现金,而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旅客更有钱。且中国人讲究“穷家富路”,即便收入状况不佳者,出门在外也会较平时大方得多,小费索取的“命中率”和“命中效果”都较其他国家旅客为好;其次,“出境游”兴起之初,团队游旅客占了相当大比例,客观上造成只要中国旅客过关、关前就会特别拥挤、通关速度也会特别慢的现象,一些导游会鼓励“团友”花钱“买效率”,某些“聪明”的边防、海关工作人员更会和导游达成默契、交易,采用“谁给小费谁过关就更容易更快”的“倾斜手法”鼓励“小费支付欲望”——事实上的确有个别东南亚国家,曾经在海关堂而皇之地公开设立所谓“快速通关通道”,说穿了就是“小费通道”。
很显然,这既与“国际威望”不甚沾边,更谈不上是“自己素质低”所致——南欧一些国家的小偷“扎堆”偷中国游客,同样是因为中国游客身上现金多,而非他们“素质低下”。当然,提高素质是必要的,但这是另一码事。
那么,如何对付这种不公平且令人厌烦,却又很难摆脱的烦恼?
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既然“新兴消费国家”的这种“只针对中国人”小费习惯,很大程度上是“导游综合症”和“现金习惯”所致,那么就应该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,杜绝这种对丑恶现象的鼓励、纵容。有关方面也应跟进采取一些措施,如为出境旅行的中国公民提供更多金融方面便利,及对承办出境游的旅行社、导游加以规范,等等。
至于外交等部门同样可以有所作为,通过展示自身综合实力,和为公民、涉外企业提供有力的领事保护,让对方所在国政府及有关部门感到,纵容针对中国人的滥收小费只会因小失大,也让直接当事人体会到“为这点钱冒险不值”。此次芒街事件,越方一再拒绝中方所提“进行联合调查”的要求,对此中方大可据理力争,坚持联合调查,以确保100%真相的还原。
对于旅客个人而言,在不影响自己正事、不危及人身安全情况下尽量拒绝支付小费,不论是否支付小费,都要尽可能避免“落单”、避免单独“进小黑屋”,是有效的个人保护手段。
一位20年前去过东南亚某国的旧同事称,当年那里海关的小费现象还是“偶发”,而大多数近年来去过东南亚“新兴小费国家”的朋友则异口同声表示,坚持不给小费会遭冷遇和“慢处理”,但不至于被殴打,芒街事件若真相果真如此,则在不长时间里,“小费文化”又“升级”了一个版本。如果不尽快、明确给出“此路不通”的信号,这种危险的“升级”还会变本加厉、愈演愈快。
赞赏微信赞赏支付宝赞赏
最新评论
exyeuer 在《“人口红利”概念的邪恶之处》上说:
henry 在《日本开发出一种抗衰老疫苗》上说:
个孤独 在《德国高速公路或要开始限速:每小时130公里》上说:
匿名用户 在《2015年,马云湖畔大学,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》上说:
焦点新闻 在《美国女模特戴特朗普面罩呼吁粉丝投票》上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