号称“不给别人添麻烦”的日本人,最近公开宣布要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的废水,给全世界添个大麻烦。

诡异的是,这么大的消息出来后,一贯喜欢骂骂咧咧、动不动就谈“体制问题”的西方媒体们,却极有默契地装傻了。

你在外网搜索“福岛”这个关键词,根本看不到西方大媒体的报道,有报道的最多也就是简单写几句事件本身,至于批评日本,是绝对看不到的。

日本这波明明是在刻意隐瞒、拖延处理核废料快10年后,还高调地向海水故意倾倒核污水,甚至连个像样的道歉都没有,西方各国媒体也不谈什么体制问题了。

(日本环境大臣原田义昭称“将污水倒入太平洋是因为别无选择”)

在西方各大机构的排行榜中,日本还是高居“世界最受欢迎国家”的前列。

(著名机构“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”的最受欢迎国家排行,日本一直稳居前三)

在中国的互联网上,很多人一提到日本,脑子里联想的就是“高科技”、“国民有素质”、“商品质量好”,对日本很友好。

但在日本人那里,一说起中国,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“脏乱差”、“独裁专制国家的人”、“素质奇低”。基于这种刻板印象,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歧视一抓一大把。

疫情过后,日本在网上做调查,最不希望哪里的人来日本旅游,89%选的都是中国。

(来自微博@“霓虹傻姐”)

日本内阁里对中国人没好感的也有74.9%。

反而因为疫情期间日本在国内的文宣搞得好,咱们中国网友对日本人对我们的恶意没多少了解。

其实,日本以前也曾像当代中国这样,经历过莫名其妙就“风评被害”的阶段。

日本人现在在舆论场上形象很好,是日本专门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多年营造出来的。

在1985年的好莱坞电影《回到未来3》中,就有这么一句台词,片中两位主角在地下管道看一个故障了的设备时,其中一个人说:“难怪这玩意会坏,因为它是日本制造的”。

日本制造=质量不行,这就是以前西方国家对日本制造的观感。

还有一个刻板印象,是说日本人喜欢抄袭,是“模仿犯”。

在60年代,许多欧美国家都流行“模仿犯”的日语词,还有一个名为《日本山寨大百科》的视频,用一页页的截图历数了日本抄袭外国产品的案例。每个案例只出现一张图的视频,居然整整播放了5分半钟。

当时喷日本的时候,西方媒体可是一点不闲着。

美国《洛杉矶时报》在1989年曾经刊登过一则报道提到,当初为了迎合美国民众的愤怒情绪,美国不少地方媒体曾经有针对性地挑日本的负面新闻进行报道,有时候甚至会捏造假新闻。

为了塑造日本商家缺德、产品差的形象,美国地方小媒体甚至编过一个段子,这个段子说,日本有个名叫宇佐的城市,在英语里的名字是“Usa”,和美国的缩写一样,因此很多产自宇佐市的日本货会把自己标为“Made in Usa”,假装美国货蒙混过关。

一个段子有板有眼,把“日本产品质量差”的内涵埋在谐音梗之下,让人不知不觉就有了“日本产品差到都不敢承认自己是日本货”的印象。

(关于“宇佐制造”在2000年的辟谣,此时距离谣言盛行美国已经过去快20年了)

在70-80年代的西方文艺作品中,很多日本人已出现,形象都非常猥琐,他们讲英语充满了奇怪的口音,男的是长得矮小的自大狂,女性都像艺伎一样对白人服服帖帖。

(此前一个调侃日本人英语差的海报)

唯一和中国不同的是,日本是西方国家的小弟,所以媒体不怎么黑日本的体制问题。

长期被黑之下,日本人坐不住了。

在当时,日本的收入不少是制造业加工、科技产品,日本国民也需要满世界去找工作、找生意以及求学,形象差可不行。

于是,一场对日本人风评的大改造势在必行。

日本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事。

在日本外务省的支出里,赫然挺立着这样一个项目——“对外合作与交流”。

资料显示,这笔钱的流出方向是中、美、俄三国,旨在推动外国对日本的“正确理解”,增加日本的“后援团”,向世界宣传日本的“多样魅力”。

简单来说就是花钱给国家形象做公关。

这种花钱买赞的事情,日本和收钱的人自然不可能跳出来承认,不过我们在一些公开信息中,隐约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。

比如下图这条路透社发布的新闻,讲的是日本如何用新技术维护环境清洁,下方的标注就显示,这条新闻是日本东京市政府花钱投放的。

这下你知道那些“日本路面清洁”的传言,素材都是从哪儿来的吧?

今年4月,日本媒体也发现了,日本政府颁布的“应对疫情经济紧急对策”的资金中,有24亿日元是用于“清除改正各国对日本新冠疫情的负面印象”

报道表示,为了“控评”,日本外务省连AI大数据分析都用上了,专门搜集海外各国社交媒体上揭露日本防疫政策、疫情状态的负面消息,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“正确的辟谣”。

而这一切的努力,都是要为日本后续举办奥运会“保驾护航”。

除了吹自己,日本外宣的另一个重点,就是黑中国。

因为飞速发展的中国,加入到了和日本竞争的行列,因此,日本也需要面对中国的竞争。

日本就学起了当初黑自己的西方各国,开始在舆论上打压中国,而且和西方媒体是越来越像,手段很纯熟。

2015年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的一篇报道记载了中国和日本在争夺高铁订单时的一番较量。

当时,日本的新干线品牌老、运营经验丰富,而中国的高铁则有更先进的技术,价格更低,双方可谓各有千秋,势均力敌。

但是,在竞标过程中,中国的宣传方觉得,既然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出售技术,应该要更突出我们的价格优势。因此,我们在宣传上不断强调:中国的高铁技术和配套服务,真的很划算。

然而,中国相比新干线更为先进的技术优势,却被反复强调的“价格优势”给盖住了,没有发挥出来。

轮到日本做介绍时,日方意识到,这些着急引进高铁的国家,很多是希望把这个东西当做一个经济成就的见证来做,说白了,就是有一定的炫耀成分,因此并没有中国想象地那样在乎价格。

因此,日本在介绍新干线时,反而把重心转到了讲服务、突出“国家名片”的概念,回避了自己价格高的问题。

更狡猾的是,日本还有针对性地揭短称,中国高铁曾经在2011年发生过一次事故,另外,中国高铁的部分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。

虽然没有明着说,但暗示中国高铁质量差,还营造出一种“日本技术比中国先进”的假象,悄咪咪地黑你。

英国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曾披露,日本驻英国大使馆每月支付英国智库亨利·杰克逊协会1万英镑,以帮助日本在英国制造、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。

这些被日本收买的人中最重磅的一位,是英国前外交副大臣马尔科姆·里夫金德。

由于日本这次吃相过于难看,收买的人太多,导致某几个嘴不够严的人,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了英国的记者,被媒体揭露了出来。

但诡异的是,这么轰动一时的重大外交丑闻,现在到外网上却几乎搜不到任何报道,仅存的一篇《每日电讯报》的文章,还是要付费才能看的加密文章。

(漫画家笔下被日本收买的英国右翼智库)

有时候,日本人找的公关,就是中国人里面比较亲日的。

2015年,日本外务省向自民党出示了总额达约合人民币405亿元的年度预算申请,目的在于在各国培养配合日本的“知日派”。

日本靡费巨资,很快吸引了这样一个群体,也就是老一代网民说的——日吹:他们对日本的钟爱远超过中国,逢日必吹,逢中必贬。比如,相机梗、电饭煲梗、马桶梗信手拈来,然后痛心疾首,感慨中国就是费拉不堪。

其实这些段子,不少都是来自于日本人给他们发的资料。

当中国的制造水平蒸蒸日上时,他们就借人文素质来抹黑中国,言语之间,尽是他乡胜故乡,恨铁不成钢的悲痛。

哪怕到了疫情期间,明明是中国留学生写的“山川异域,日月同天”,也有人硬要吹成日本人多有文化有内涵。

这群人并不是什么无知青年,反而是作家,是教授,是主持人,是各式各样的高知群体。

2018年,鄢烈山、老徐时评、乔志峰等微博大V记者,自称为"中国记者团”,前往日本福岛核泄漏灾区考察。

他们此行的目的,是向中国网民推荐福岛核污染地区食品。

徐静波在微博里转述了日本复兴厅介绍,称“目前全世界还有中国、韩国、新加坡和台湾、澳门地区对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十个都县的农水产品实行进口限制,香港只限制福岛县的农水产品。美国等都已经解禁。”

同时,徐静波公开承认,自己得到了日本复兴厅、灾区政府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支持。

不过,在美国禁令解除的第一时间,人民网国际频道记者曾走访了美国的超市,却见不到日本的蔬菜。

超市的经理告诉记者,“蔬菜,尤其是叶子菜,几乎都是产自加州、墨西哥以及中国等地”。

日本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平平,但利用新媒体强化对华宣传的能力是一点没退化,与时俱进。

除了日本驻华使馆的微博外,连福岛县、长崎县、山梨县、静冈县等等日本地方的微博也开动起来。

尽管,这些内容都以风土人情、餐饮娱乐、度假旅游为主,但只要中日宣传战升级,新媒体就会立马加大涉华的政治性宣传。

比如昨天,“日本女足前国脚完成男足首秀”、“日本推出奈良鹿可食用纸袋”的新闻,先后登上了微博热搜。

但这两个话题阅读量,其中一个在当时其实只有65万,讨论次数不过49个,另一个也没怎么发酵起来,热门帖子更是寥寥无几。

而在昨天的热搜上,还有下面几个日本相关的大新闻。所以上面两个临时冒出来的话题,是为了冲淡什么事情,还用问吗?

NHK是日本最大的电视台,以拍纪录片闻名。

NHK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,是日本电视台里少有的稍微客观点的了。因此,它被日本的右翼军国主义分子,称之为“日奸台”、“通共台”。

但其实NHK的纪录片里,透露出的对中国的羡慕,大多集中在唐宋等古代,至于建国后的历史,往往搞个大新闻,批判一番。因为日本人一直就觉得自己才是中华正统。

在“蔡英文就职2周年直播事件”的点评中,NHK的其中的插图里,公然标记着是“中华民国”与“青天白日旗”。

这还是日本相对好点的NHK干出来的,那些右翼的根本不能看,没一句好话。

随着日本制造的衰落,日本外宣的套路也在进化。

从神户制钢开始,索尼、松下、东芝、夏普等多家电器巨头,集体陷入衰退之际,又连续发生多起造假事件,令原本光环满身的"日本制造",出现了严重危机。

在巨大的压力下,前日本首相把目光瞄向了文化产业。

2010年,日本政府正式成立"酷日本海外推展室"。2013年,日本将“酷日本”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
所谓的“酷日本”的意思就是:“为了有效发挥以日本丰厚文化为背景的内容产品、日本食品及日本产酒类等日本魅力,达到培育产业和赢得海外需求的目的。”

他们扶植各类品牌,请明星名人,搞应援推广,在全世界创造“日本热”。

如果要凝练成一句口号,那就是“工匠精神”。

广为人知的《寿司之神》,在一番自导自演自吹自擂的演绎下,就这样被推出来了。

但这个把戏玩久了总归是要被拆穿的,2020年,《东京米其林指南》将"数寄屋桥次郎"摘星除名,引来了日本网友的一致嘲讽。

“数寄屋桥次郎本店”变成了“没有星次郎本店”。

对于该店来说,被米其林“摘星”也可能是一件好事。

但类似的伎俩一直都没有停过,没有“寿司之神”,还有“煮饭仙人”嘛。

据说什么专业做饭几十年,一碗米饭卖到几百块,他还带动了一大批日本电饭煲的兴起,可谓商界楷模。

煮饭仙人刚来中国时,也红火了一阵,如今也没人买单了。

日本人喜欢玩夸张修辞,动不动就什么“绝世”、“赛高”,“XX之神”,“XX入魂”,久经考验的中国人,听多了也就不稀奇了,甚至开始戳破骗局。

当“工匠精神”变成“躬匠精神”,“酷日本”战略也开始翻车。

2017年11月,日本媒体调查显示,“酷日本机构”出资500亿日元投资的24个项目中,投资超过1年的项目一半以上未达到计划收益,陷入了经营困境。

关于日本人高素质的传闻,也一直经久不绝。

但今年疫情大家都不出国旅游了,真面目就藏不住了。

日本人在推特上吐槽垃圾说,“京都新闻的读者投稿栏里有这样一条有趣的内容:虽然观光客从街上消失了,但是附近乱丢的垃圾却没有消失。”结果有上万点赞。

“秋叶原同样如此,当我发现以中国人为首的外国观光客从街道上完全消失了,但是中央通两侧的树丛等地方乱丢的垃圾是完全没有减少。”

日本所谓良好的卫生习惯,是用赏罚制度一点点整出来的,并不是说日本人天生就素质高。

不必再吹国民性,对历史有认知的人,都不会相信所谓“国民性”,只要给时间培养,哪个民族都可以做到素质高。

比“日本人有素质”同样历史悠久的,还有某公知为代表的“印度人心态好”。

按日本的标准,印度人懒散、不守规矩;按印度人的标准,日本人压抑、不苟言笑。

这两波精神皇协军按理应该打一架。

哪怕现在,日本都干出这事了,某些人的信仰就是倒不了,日本人要倒核废水,国内都有人上赶着帮人家论证倒了也没事,不要慌张,或者硬洗日本的处理水比你生活用水都干净。

不得不说,日本人这钱花的是真的值。

但魔幻的2020年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,大家都是人,不要装大尾巴狼。

演戏演过头了,打脸就会来得太快,而且还是加倍奉还。

乌鸦校尉整理编辑

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乌鸦校尉(ID:CaptainWuya)

如需转载,请后台留言。

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

参考资料:

《新媒体:日本强化对华宣传的利器?》世界知识

赞赏

日本倾倒核污水,为何西方媒体集体装傻?-焦点新闻微信赞赏日本倾倒核污水,为何西方媒体集体装傻?-焦点新闻支付宝赞赏